人類設計圖如何看愛、感情、關係(不懂制約分析師也會離婚)

人類設計圖如何看愛、感情、關係(不懂制約分析師也會離婚)

3/24/2021 5:06:05 AM

什麼才是愛? 人類圖如何看「愛」? 愛是由心而發。

愛是,從人類圖,明白對方是怎樣的制約,而多了一份體諒,包容,讓對方自由快樂地成為她自己。

因為愛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有耐心,使自己甘願放下自己,而不是委曲求全。

對著1/3人,因為愛而更有耐性慢慢交流,讓1/3人了解清楚,不再擔心。

對著6/2人,因為愛,小心問清楚寫清楚,讓對方開放明白自己的真正想法,而不是估估下。

對著3/5人,因為愛,耐性了解他的經驗,而不是對方說什麼都當他爭辯反對,了解他有什麼可能性,慢慢讓他明白。

對著閘門50的人,因為愛,明白他承擔責任而感恩,而不是把更多責任推給他。

對著意志中心著色的人,因為愛,而尊重他要地位,處事前問清楚他,讓他感到被重視。

對著頂輪,眉心輪空白的人,因為愛,明白他要空間時間找答案,不要立即判斷他不回答就是不用腦無記性。

愛,是你明白了他人的圖,而接納了他人的狀況,他們被制約才有的反應,而經在受苦中,又何怕加一腳? 因為愛而包容,讓他人放鬆,才能看到另一片天。

關於感情關係 教會有句話「愛是恆久忍耐。」 中國人有句話,千世修來共枕眠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是二人之間也要修行。

自己所愛的人,也正是反映著自己的黑暗面,DARKSIDE,SHADOW。

所以,當自己看到對方的不滿,那是什麼?是自己的EGO,自我頭腦。

EGO越大的人,脾氣越大,越要控制與扭曲他人要配合自己EGO的想法而行。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伴侣受不了而分手,因為各人都在自己的頭腦EGO中角力,二人不肯放下自己,各自在爭著「你聽我的,你又錯!你又不聽我的」才使二人無法相處,無法呼吸。

而正正,「愛是恆久忍耐」,就是指,當你最最最覺得無法接受之時,就是因為你愛她/他,而甘願因愛而忍耐,包容,放下自己執著,放下自己面子,形像,以「我們」的更大視野看到各人,因為你愛,所以包容,讓他/她成為他自己,不去強行改變他迫他要跟自己一套方式。

人們會說,「說易做難」,說到底,因為自我頭腦,內心恐懼與執著,比起自己說對他人的愛更大。

恐懼心重的人,難以愛。

但真心愛的人,自然地分享,給予對方,因為自己的格局大,所以不在意別人各種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因為自己格局更大,才能容納他人在自己的世界中,以他人自由的方式,展出他人選擇的如是。

所以,有很多人說「不夾,無謂受苦,不要一起折磨」,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的EGO大過我選擇與你一起,我堅持我是對,相比對你的愛,更重要」。

才會說「不夾,分開,離婚。」 但日後,遇到另一個,又會否再次重複,又出現另一些問題,又再次看見「不夾,彼此折磨」來形容一下一段關係,一直重複? 愛,是你的心與他人連結而來的合一感受,是共鳴感,是該你擴展而成為他人的感受。

因為愛,才使你快樂,投入,忘我,專心在所愛的事情中。

這一課,我也經驗過了,最無法忍受時,就是因為愛,才能忍耐而跨過去。

而幸福往往就在前方,只是自己會否相信而堅持,可能只是差少少一步而已。

愛,也使你感到喜悅,自由,是三合一。

如果你有愛,心卻沒有自由?那不是愛。

如果你有愛,但沒有喜悅? 那是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

當你開始放下外在一切實相, 當你開始向內觀,覺察你的內心世界 明白宇宙從你心中起,外在一切只是你內心的投影 你會明白,如何以愛,顯化你的以後人生,如何讓你的愛進入他人的心,讓他人自由地成為他人所是。

你的世界大了,便有更多人進來你的世界,更多人進入你的心,同時你也進入了他人的心,在他人心裡停留。

這是五次元的訊息

進一步學習人類圖..


關於作者,鍾老師及高階人類圖

來自2014年,由鍾一弘透過自身經歴實踐,以原有人類圖架構,重新以卡巴拉、易經、七輪、占星及心理學多個派系知識,以生命覺醒、及信念創造實相的原則,重新編釋出的生命全息統統。

在高階人類圖的前題,生命並不是被設計而來,人的意識覺醒比原有命運定局無限大。 以NLP的觀念,人的內在充滿資源,只是被限制性主觀信念系統綁定,而看不見局限以外的可能性。 人稱「當局者迷」。

高階人類圖系統,可以從七輪、易經的閘門模式,了解自我意識思維如何被限制,認出自身七輪的流動方式,覺知思想正存在於那個能量中心的作用,幫助自我覺知轉換心態思維,改變對環境的回應。

始創人,鍾一弘生先,源自2018年在金融機構任職文職及電腦工作,其後進入財務及會計行業,10多多年為各公司提供會計工作。 在2005年,透過塔羅牌進入靈性諮詢領域,由自助解決自己問題,延伸延服務他人。

在接觸人類圖前,鍾老師已經取得心理諮詢工作證書、催眠、NLP、藝術治療、靈氣REIKI、教練學、易經、輔導學等多個證書,在正職以外替人解決問題,啟導人擴展思維看見限制以外的其他觀點,轉化事情。

2014年,接觸類圖,發現人類圖內容,清楚描術自己過去人生的盲點,尤其對事業及金錢的模式。在進一步深入了解人類圖的易經內容,深深被當頭棒喝,覺醒自己如何被當中易經卦象綁定人生模式。
也因鍾老師在接觸人類圖前,已有多套工具幫自己與他人轉變狀況,加上修讀佛理、賽斯,及量子訊息,也明白萬物唯心造,自己成功把人類圖帶來的生命模式框架拆除。
因為人類圖,覺醒生命力量,鍾老師離開10多年的財務會計主管工作,朝著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生活。
自由2014年起,不在為金錢而工作,每天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習更多身心靈治療的工具,整合生命覺醒的知識。

在這近9年間,鍾老師除了以人類圖協助個案覺醒生活,轉化盲點,離開無形的磁場制約。
鍾老師還學會AccessBar、SuperR系統、量子訊息場、巴夏、八字、倫理系統排列。
透過身心靈醫學觀點,從人類圖案例中,對應出多種身體問題的成因,也從靈性知識找到轉化方式。

在2019年,鍾老師把原有的人類圖知識,創立為高階人類圖,除原有的人類圖架溝,有關生命引用身心靈的角度分析人類圖反映的訊息,幫助人突破模式,改善身心及人生。

在2020年,鍾老師開發現有的人類圖出圖系統,使用電腦系統,運算出起過1500萬數據,創立此平台的出圖系統,同時升級人類圖分析報告的內容。

直至現在,已有過10萬人使用本系統的人類圖繪製人類圖,同時取得人類圖報告。

近期文章

人類圖內在權威 薦骨中心發出 好想好想好想要


薦骨內在權威
臍輪-薦骨內在權威,亦即是所謂生產者的等待回應的內在回應反應。

薦骨回應帶來的是自我內心的渴望期待「好想好想好想要」的體驗。


一般人類圖師會教人以封閉式問題提問自己,讓自己直接回答「對、錯」「要、不要」「好、不好」,然而這些快速練習的回應反應,其實是來自脾中心的直覺反應。

當中只有答案。

而薦骨回應,比這種直覺反應,來得更強烈。

比如,薦骨回應想要吃橙,內在不只回應你「要」,你會有吃橙的體驗、味道的感覺、橙的香、甜,過去的經驗,都會一起回來,便你更渴望想要做那事情。

即使自己當下有其他理由不吃,過了一段時間,內心又會把「想吃橙」的體驗湧上來,不斷來給你回應,直到你最後真的「吃橙」了。



薦骨中心的正面回應:好想好想好想要

當有事情由內在決定想做,不管自己的思想怎樣決定,自己的心裡會一直提示自己好想做好想做,每次被頭腦拒絕不做,過一段心裡又會想到這些事情,最後無法抵抗心裡的渴望而行動了。



例如,薦骨回應要以1萬元買1部手機,頭腦拒絕認為太貴不值得。

薦骨回應會讓自己再次想要好想要好想要那部手機,每次想到,又被頭腦再次反對。


薦骨又再次激發自己好想買,誘惑自己上網上看那部手機,或走到店中看看這手機,甚至常常到店中試用這手機,薦骨回應會以任何方式讓自己走進這手機的體驗,最後頭腦敵不過薦骨回應的誘惑,便買了這手機回來。



薦骨的制約回應:
若是頭腦因為理由或恐懼迫使自己做應該做的事,但內心卻不想做。

薦骨會以相反方式回應。



每當自己要面對不想做的事情,會感到抗拒、辛苦難受,會自然想到有別的事要先做,讓自己有借口離去,不需面對那些事情。



若到最後一刻無法逃避,薦骨回應會散發「疲累」的體驗,及讓自己分心到別的事上,薦骨回應會以各種方式讓自己離開不想面對的事情。



若發現自己正在面對一些不想處理的事情,請堅決把事情找人幫忙處理,如與人以互相為對方服務的方式交換,或付錢請人幫忙,或給他人想要的價值讓他人為自己解決自己抗拒的事情。



不要強怕自己去面對那些理性認為應該的事,除非自己找到更大的價值讓自己由抗拒的體驗轉化為期待的體驗。



心裡想做的事,若不斷重複在心裡出現,不要拒絕自己,讓自己去體驗它,過後便會明白,及遇上更多相同的際遇。

好運自然來。



若面對不想做的事,不要強迫自己,把事情交與他做,找別人幫助,與人交換服務或給他們想要的資源為自己辦事,這才是出路。



若以理性強怕自己,便會不斷重複這些習慣,不斷吸引更多自己不想處理的事情來到自己的際遇中,這就是生產者的體驗持續吸引相同體驗的人生模式。


相關文章

me


me

進一步學習人類圖..


人類圖文章目録

536 Posts



























































































































































































































































































































































































































































































































































限時優惠
了解更多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一切內容之陳述並非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心理或身理之疾病。文章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等同醫生意見。本網站內容並未提供亦不等同法定認可之醫療、健康、心理輔諮詢等全面資訊或專業意見。有關心理健康及醫療問題,請諮詢你的法定認可醫生或法定認可心理諮詢專業。如因進入或使用本網站提供之任何內容而招致任何損失或損害,我們不會就任何陳述、使用或誤用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