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設計圖情緒中心不等如感受,人類圖中情緒是什麼呢

人類設計圖情緒中心不等如感受,人類圖中情緒是什麼呢

3/25/2020 5:00:05 PM

在心理治療及輔導學時,老師教我分辨,什麼是情緒?什麼是感覺?什麼是感受?什麼是體驗?很多人也說「不是一樣嗎? 同一樣東西。」感覺,是即時感應,沒有流轉而散去,日後便失去印象。

感覺若持續會引發情緒釋放到外顯行為,讓人明白體會。

情緒波動產能自己當下體驗。

這體驗再回到心裡,便成感受。

例如,我內心感到悲傷,透過悲傷的情緒說我哭了,別人因我悲傷的情緒而明白我感受有悲傷的感受。

而我這刻悲傷的情緒,讓我體驗到悲傷的感受。

成為我的經驗。

感受,感覺、愛價值觀、喜好。

來自心輪,心輪對應星光體,與外在一切連結共鳴。

G中心就是心輪的內在感覺區 體驗,在薦骨/臍輪,臍輪體驗連上G中心感受,加強人對那被吸引的事的渴求體驗,而G中心與薦骨連結的通道10-34/15-5/2-14/46-29,亦是被定為譚催的合一通道,全情投入,便有奇蹟及好運來。

臍輪,對應著情緒體,亦是內在源慾的中心。

中國人說的丹田。

情緒中心在哪裡?怎樣被定義?人類圖脾中心及人類圖情緒中心,對應太陽輪。

太陽輪的正面: 立場、地位、力量,以我的立場及力量實踐我的想法。

面對危險時,心理學有說,人面對危險,有2種模式。

若認為自己力量能抗爭,是打鬥與恐嚇敵人,是脾中心的作用。

若認為無力抵抗,便立即逃跑離開現場,是情緒中心的作用。


情緒中心是來自英文 emotion center的直接翻譯。

可惜,英查字典,emotion中文可解作情緒、情感、衝動、激動。

若以脈輪系統及閘門的反應,太陽輪的作用,便應該翻譯成「衝動中心」。

但被直接文字譯成「情緒中心」。

因為被翻譯成「情緒中心」,而一般人又沒有區分情緒與感受、感覺的分別。

就把人所有感受的作用都推到以情緒中心為主導。

但「愛的方式與方向」卻被說成G中心的作用。

愛,不是感受嗎? 情感,不是由愛與價值引發嗎?這樣的翻譯誤會,讓很多人,把人的感受說到是情緒中心的作用。

有趣又諷刺,有分析師會說「你情緒中心空白,你不會有太多感受,情感難表達,較冷靜無情。」回應「可是,我G中心著色,還有13閘門,感受非常豐富!」被駁回「這不是你的感受」「空白就不會有感受,這是你被制約了。」當然聽到這裡,心裡火都來。

真正明白不被理解及標籤化。

而書亦一樣說,把人的情感都放在情緒中心。

然後人人跟著這說法而行。

感受,是G中心,情緒中心,是把G中心的感受放大內化成情緒波動,作用是讓自己走得快,或以情緒波動混亂嚇走他人。

這是太陽輪的力量。

G中心著色,情緒中心空白的人,即使獨處一人,心裡也有很多感受。

對喜歡皂事有吸引、會心微笑、享往、存在感、共鳴感、同步、快樂。

心的感覺,知道便感覺到,不須以情緒或行為表現出來。

但不是無感覺,無情,更不是冷漠無情的人。

G中心空白 情緒中心著色的人,與人同行,接收了他人感受而在自己情緒中心起伏。

以為情緒化。

自己本來相安無事,突然感受怪怪然後便哭了,自己不知哭什麼,情緒突然起伏波動。

被人說情緒化,甚至以為情緒病。

即使找輔導、找人幫忙清理情緒,很快又重複情緒波動。

但自己難以理解。

其實是G中心空白,吸收了他人來自G中心的感受,然後在自己的情緒中心波動起伏。


若不停止G中心的感應,是無法停止情緒自然的波動起伏。


 一般人類圖解讀,幫不上他們,還說他們因情緒中心著色,而情感豐富,重情感的人。


這又是人類圖文字制約。

而我只是教他們區分G中心接收感受才導至情緒中心波動起伏。


 他們便明白,再教人說一句:我G中心空白,這些突如其來的感受不是我。

請走開。

即使他們情緒在波動。

說了這話,停止了G中心對他人的接受,G中心空白靜止了,情緒便自然散去。

G中心空白,更要學懂保護自己。

帶玉石、水晶、有保護作用的工具,心就少了被外界入侵了。

反問一句,若只有情緒中心是感受,若G中心不是感受的中心,為什麼閘門10會因制約失去自己而身無可戀想自殺?閘門13會因身同感受而忘掉自己忽略自己去感受他人同理他人?閘門46會因為感覺完美而不斷追求?不過當然人類圖官方教學也不會接受這說法,只有靠人自己感受。

進一步學習人類圖..


關於作者,鍾老師及高階人類圖

來自2014年,由鍾一弘透過自身經歴實踐,以原有人類圖架構,重新以卡巴拉、易經、七輪、占星及心理學多個派系知識,以生命覺醒、及信念創造實相的原則,重新編釋出的生命全息統統。

在高階人類圖的前題,生命並不是被設計而來,人的意識覺醒比原有命運定局無限大。 以NLP的觀念,人的內在充滿資源,只是被限制性主觀信念系統綁定,而看不見局限以外的可能性。 人稱「當局者迷」。

高階人類圖系統,可以從七輪、易經的閘門模式,了解自我意識思維如何被限制,認出自身七輪的流動方式,覺知思想正存在於那個能量中心的作用,幫助自我覺知轉換心態思維,改變對環境的回應。

始創人,鍾一弘生先,源自2018年在金融機構任職文職及電腦工作,其後進入財務及會計行業,10多多年為各公司提供會計工作。 在2005年,透過塔羅牌進入靈性諮詢領域,由自助解決自己問題,延伸延服務他人。

在接觸人類圖前,鍾老師已經取得心理諮詢工作證書、催眠、NLP、藝術治療、靈氣REIKI、教練學、易經、輔導學等多個證書,在正職以外替人解決問題,啟導人擴展思維看見限制以外的其他觀點,轉化事情。

2014年,接觸類圖,發現人類圖內容,清楚描術自己過去人生的盲點,尤其對事業及金錢的模式。在進一步深入了解人類圖的易經內容,深深被當頭棒喝,覺醒自己如何被當中易經卦象綁定人生模式。
也因鍾老師在接觸人類圖前,已有多套工具幫自己與他人轉變狀況,加上修讀佛理、賽斯,及量子訊息,也明白萬物唯心造,自己成功把人類圖帶來的生命模式框架拆除。
因為人類圖,覺醒生命力量,鍾老師離開10多年的財務會計主管工作,朝著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生活。
自由2014年起,不在為金錢而工作,每天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習更多身心靈治療的工具,整合生命覺醒的知識。

在這近9年間,鍾老師除了以人類圖協助個案覺醒生活,轉化盲點,離開無形的磁場制約。
鍾老師還學會AccessBar、SuperR系統、量子訊息場、巴夏、八字、倫理系統排列。
透過身心靈醫學觀點,從人類圖案例中,對應出多種身體問題的成因,也從靈性知識找到轉化方式。

在2019年,鍾老師把原有的人類圖知識,創立為高階人類圖,除原有的人類圖架溝,有關生命引用身心靈的角度分析人類圖反映的訊息,幫助人突破模式,改善身心及人生。

在2020年,鍾老師開發現有的人類圖出圖系統,使用電腦系統,運算出起過1500萬數據,創立此平台的出圖系統,同時升級人類圖分析報告的內容。

直至現在,已有過10萬人使用本系統的人類圖繪製人類圖,同時取得人類圖報告。

近期文章

me


me

相關文章

人類圖 投射者 反映者 顯示者 薦骨空白如清水


薦骨中心空白
投射者 反映者 顯示者

學會保護自己杯水不被加鹽加醋加醬油,就不會內耗在別人的制約的狀態。



為什麼與他人一起就動力滿滿?

因為自己薦骨空白與他人互動會吸收他人能量。


把別人想要但未做的事自發做了。



過程中如何他人離開了,
自己回到空白薦骨模式,便會中途停頓,不想繼續做,轉移弄號的事。



當所有人離開,淨下自己一人,會出現不想繼續,太累,被其他念頭影響轉移方向的狀態。


形成中途放棄,未完成便弄其他事的表現。



___

以清水、醬油為例

薦骨中心空白
如清水本來無味

遇到被其他互動干擾了
如同清水被他人加入醬油 使清水有味道,

自己這清水被別人加進來的醬油味道使自己誤以為“有味道 好味”
便主動參與,實際那不是來自自己。



當他人離開

自己的有醬油味清水回復清水無味
便發現自己不想繼續。



越多人在一起
有人在水加鹽 加醋 加胡椒 加辣 加雞粉 加重種味道,表面一時美味豐富,他人離去了,回到自己一人清水狀態,更顯得無味空虛。



只是傳統人類圖
把“被影響”醬狀態,說為被設計來服務他人。



薦骨空白中心,
先懂得分辨什麼是自己

不被制約影響
才有“真選擇”

進一步學習人類圖..


人類圖文章目録

535 Posts


























































































































































































































































































































































































































































































































































限時優惠
了解更多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一切內容之陳述並非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心理或身理之疾病。文章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等同醫生意見。本網站內容並未提供亦不等同法定認可之醫療、健康、心理輔諮詢等全面資訊或專業意見。有關心理健康及醫療問題,請諮詢你的法定認可醫生或法定認可心理諮詢專業。如因進入或使用本網站提供之任何內容而招致任何損失或損害,我們不會就任何陳述、使用或誤用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