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寫的人類圖與官方的角度有點相反呢?這是東方文化與西方人文化的不同運作方式。
西方人,是傾向由外而內理解事情的方式處理資訊。尤其經歴過黑暗時代。 西方人傾向以科學角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式。而看事情是以現實、外相、實況、數據、表現來定義。較傾向由3維物質世界找證據來引證論點。
在卡巴拉中,正正在「分辨善惡樹」的模式中,由根中心被外在影響恐懼壓力反應,透過太陽輪向外作出對抗或逃走,進入意志中心把全心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在,而喉輪一直在內顯化安全、安定的狀況,最後讓自己實際安全、安定體驗。
可以看,不管他們的科學、發明、醫學更不同說,西方人的醫學,除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甚影響是他們不把生命當作整體論,拿病中的細包來研究,拿化學物質、營養、微生物來研究,把他們分析分類類比的結論,再加以多次測試有預其效果便用作人的治療。
例如糖尿病人,是因為身心狀況影響使自己胰島素分泌失衡,讓身體留下更多糖,這與安全感、幸福感、恐懼感有關。
而中醫,也會推論了解脾做血的平衡,腎水問題 ,心的供血,肝的養血問題,是整個五臟六腑一起看,還看生活作息模式去了解成因。
而只有西醫,以「胰島素不足」的角度看,然後用化學改變胰島素分秘及對血糖的敏感度。降血糖藥這樣出來,結果越食越差。
好似在因污積而變黑的牆上油白色油,表面看似無問題。
所以也因而西方人的科學、技術,一代被一代推翻。 每一項發明,開始看來很吸引,後來便出越來越多問題,又被另一科技取代。
但,東方人的不同
東方人,是從內觀,領悟,感知,融合的方式理解事。
同一行為,可以從不同動機去理解事情的不同之處。
一個部份出問題,會結構系統性思考整體全面的前因後果,才作出「平衡全局」的方式。
在WIKI的形而上學資訊:
形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形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上學被尼采稱之為「柏拉圖主義」。
形上學,有很多解釋:
第一種,是指關於世界構造的猜想,比如世界有些什麼,有沒有心靈,有沒有上帝,如果有,那些東西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第二種,陳嘉映提及的,是指那些與科學相對的理論,它們沒有科學的可證偽性。比如,在沒有電子顯微鏡之前,原子論是形上學,我們無法知道原子是什麼,但在有了顯微鏡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原子,「原子論」是科學。
第三種,就是與辯證法相對的概念,由於人的主觀性,在描述自然的概念與自然事物脫軌。比如一粒粒沙子不斷堆積,變成沙堆,我們的概念裡只有沙子和沙堆,從而忽略了那種存在於自然界的介於沙子和沙堆之間的中間狀態。辯證法就是看到這種變化,比如「量變到質變」。
形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也稱為《形上學沉思錄》。笛卡兒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哲學界目前認為,很難定義清楚什麼是形上學,以及那些是形上學研究的對象。(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8]) 古代和中世紀的哲學家可能曾說過,形上學就像化學或占星術一樣,由其主題來定義:形上學是研究「如此存在(being as such)」或「事物的首要原因(the first causes of things)」或「不變的事物(things that do not change)」的「科學」。 由於兩個原因,不再可能用這種方式定義形上學。 首先,一個哲學家否認那些曾經被視為構成形上學主題的事物的存在(首要原因或不變的事物),現在將被認為是由此形成了形上學的斷言。 其次,現在有許多哲學問題被認為是形上學的問題(或至少部分是形上學的問題),與首要原因或不變的事物毫無關係,例如,自由意志問題或道德問題。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存在將當代形上學的問題統一起來的共同特徵?《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8]沒有能夠給出回答,只是列出當代被認為是形上學的哲學問題。